2022.07.14
二战期间,奥地利毛特豪森集中营曾经关押过七千多西班牙人,他们被西班牙弗朗哥政府剥夺了西班牙的国籍,任由德国纳粹处置。这些人中有不少是西班牙共产党员,他们在集中营里重新建立了党组织,在敌强我弱情况下和纳粹作有限的斗争,包括安排西班牙摄影师弗兰塞斯克·博世利用德军的信任的,私藏和转移纳粹屠杀囚犯的照片底片,其中有希姆莱和党卫队领袖来集中营视察的照片底片,这些都成为日后指控纳粹暴行的有力证据。
纳粹毛特豪森集中营指挥官在儿子六岁生日那天送给他一把手枪,并当着众人面手把手的教儿子射杀囚犯,让在场的所有人不寒而栗,毛骨悚然。纳粹逃跑时,这个杀人恶魔被人打死后剥光衣服,身上写满侮辱性语言,挂在了铁丝网上,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纳粹给他们一条棍子,他们成了高人一等的“囚监”,明明同等的身份,同样的遭遇,都是被囚禁的人,却因为自己手里有了点“权力”,就开始忘记了自己的遭遇,帮着敌人打压、欺负自己的同伴,甚至更狠更毒。纳粹豢养的走狗囚监是最狠毒的人,因此也是遭人嫉恨的。当纳粹狼狈逃跑时,这些被遗弃的囚监成了囚犯们最先报仇的对象,被众人活活打死。
纳粹摄影师看起来是个没有杀一个人的“好人”,但是以虐待囚犯为乐的变态的心理,助纣为虐的冷酷无情的行为,和亲自杀人没有本质的区别。以至于囚犯摄影师最终忍无可忍,不顾一切冒死揭露他的丑行。
时至今日,国际社会还有一种否认纳粹集中营暴行声音在喧嚣,毛特豪森集中营这两万多张照片公诸于世是对这些杂音的最好回击,铁证如山,纳粹被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典型的冷战后结构现实主义作品。把纪实拍成艺术电影,这是每一个电影人都该有的追求。
该片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影片中诸多的黑色幽默细节。一个试图将纳粹罪证带出集中营的囚犯被处以绞刑,一个动作夸张滑稽的指挥带领一帮乐师开路,把死囚拉到操场正中。第一次行刑,绳太细勒断了,没吊死,只能重新奏乐,再吊一次。集中营全部200多名囚犯被要求从刑毕的尸体下一一经过,抬头观看。这个镜头足足有5分钟,通过每一双瞳眸,窥见每一名囚犯面对同类死亡的心理。
这种“旁观”的心理,与纳粹摄影师以及身为男主的囚犯摄影师都是截然不同的,形成鲜明的对照,呈现出强烈的戏剧效果,同时也暗合了纳粹摄影师所坚守的艺术理念:现实根本不存在,或者每一个视角都是一种现实。
我说它是结构现实主义作品,指的是它呈现的方法,看似客观无心理,却有一双不经意的手,把残忍一片一片撕给你看。尽管两位身份不同的摄影师身在其中,不可能无动于衷,但影片的最顶层始终保持着冷静的旁观。
当你不再以正义与邪恶而是以人性来判别人类的行为时,世界便会向你呈现出更为复杂多变的形态。
影片虽然叫做《集中营里的摄影师》,但是却围绕着相片展开。相片是记录历史的载体,囚犯们只能通过相片来证明他们所叙述的经历是真实存在的。然而从影片中也可以发现,其实照片所记录的“事实”也是可以伪造的。
“你给了这些罪犯一条棍子,他们就把自己当成了“狱卒””很讽刺,明明同等的身份,同样的遭遇,都是被囚禁的人,却因为自己手里有了点“权力”,有的人就开始忘记了自己的遭遇,帮着敌人打压、欺负自己的同伴。印象深刻的一幕是:为了帮助伙伴离开集中营,集中营的囚犯为军官们准备了表演节目。屋内是欢快的笑声,屋外寒冷的天气里,狱卒引诱着一个囚犯走向死亡天梯的山崖边,趁其不防备,将囚犯推下山崖。屋里的伙伴在跳着踢踏舞,踢踏声渐渐加快,狱卒也在慢慢靠近”死亡之梯”下的囚犯,死亡的气息包裹囚犯,然而让人讽刺的是,即使在这种时刻下,囚犯却连一声救命都没有喊出来。为什么?因为即使他喊破喉咙,估计也没人能阻止这一幕的发生,从进入到集中营开始,他们便成了“活死人”。
影片里随处可见的人压迫人的现象。大冬天囚犯全裸着身体站在雪地里照相;在军官的晚宴上囚犯被当成活的枪靶子,连反抗的权利都没有;这一幕幕的不公,燃起了摄影师的愤怒,才会做出殴打军官的行为。
再卑微的人也有自己的信仰和坚持,即使被关在囚室,吃着虫子度日,仍保守着伙伴的秘密,最后将胶卷交到摄影师手上的时候,那一句句的”我是不是英雄?”、“我是不是英雄?”,只为了别人的一句肯定回答,让自己千疮百孔的身心得到些许安抚。
没有人会忘记“二战”的存在,在这场浩劫中逝去的7千余万灵魂,每一位都值得后世永远铭记。
然而在遥远的奥地利毛特豪森集中营,有5名中国人曾被关押在这里。如果不是一位西班牙摄影师的勇敢行为,恐怕他们曾在这个世界上的最后一丝痕迹,将永远不会被世人所知。
一位名叫弗朗西斯科·博伊克斯(以下简称Boix)的西班牙摄影师,在二战期间的毛特豪森集中营被关押着。由于拥有过人的摄影才能,被纳粹军官选中成为了集中营内的摄影师,为德军军官及犯人拍照记录,深受德军的信任。
二战后期,当德军在战场上节节败退之时,毛特豪森集中营也将面临遗弃。在临走之前,德军下令焚烧所有文件资料及照片素材,试图销毁残暴的罪行。而Boix在面对德军的严密监控下,机智勇敢的将大量照片底片保存下来,将德军在毛特豪森的种种罪行公之于众,让这里洒下鲜血的生命得到安息。
二战期间的毛特豪森集中营,共有199,404名囚徒遭到囚禁。其中,约有119,000人死于恶劣的环境、精疲力竭、营养不良和过度劳累,其中包括38,120名犹太人,还包括至少5名中国人。
唐阿汀,男,1908年5月3日生于广东;
夏津凯,性别不详,1902年10月26日生于浙江;
王楠平,性别不详,1909年8月10日生于中国某地;
阿明杰,性别不详,1910年5月9日生于中国某地;
乔治·谭,男,1903年1月3日生于柏林。
而这5名中国人,有2人死于集中营,死因一栏中写的是“血液循环不良,急性结肠炎”。这是集中营档案中常见的一种死因,但实际情况往往并非如此。还有一名幸存者在集中营被解放5天后去世。
二战结束后,毛特豪森集中营被改建成纪念馆。在发现遇难者中有中国人后,中国政府决定以中国驻奥使馆的名义在这座集中营为遇难同胞立碑。2003年5月11日,毛特豪森集中营举行了中国遇难同胞纪念碑揭幕仪式。深色的大理石纪念碑上镌刻着:“纪念在此集中营遇难的中国同胞”。
让我们回到电影《集中营里的摄影师》,本片还在第33届西班牙戈雅奖上拿到了4项提名,虽然无一斩获惨遭陪跑。
在影片中饰演Boix的,是西班牙演员Mario Casas。
相信很多影迷一定对这个名字不会陌生。2016年由他主演的《看不见的客人》,凭借超强的文本和过山车式反转的剧情,俘获了中国影迷的大量好评。
在电影中,每个被关押的囚犯,都通过囚服上的三角标识,来划分不同的阶层与权力等级。第一波被关押的囚犯,主要以罪犯、杀人犯等法外者组成。他们化身为德军的忠犬,利用手中的棍棒来向他人宣告自己拥有暴虐的权利。
而主角Boix的胸前则是一个蓝色的S,象征着在战争中失去国家、自由、尊严的无国籍人士。这些人才是整个集中营的“中坚力量”,苦活累活的包揽者,而且每天都在面临着死亡的威胁。
较为独特的阶层符号在影片的一开始就交代出来,将集中营等级森严的残酷性,通过这三重阶级互相依存并剥削的关系,表达得非常直白。
电影的故事背景设定在冬季。凋敝的树林,严酷的寒冬,纷飞的大雪与冰冷的围墙,在冷色调的处理下,显得是那么凄凉。
而当囚犯们在夜晚聚集在营房中互相依靠之时,影片整体转为偏暖的色调。明暗交替的色调在本片中极为普遍,一方面阐明了主人公及其他人所处的艰苦环境,又表达了角色内心的冷暖对比。虽然这种手法很常见,但却是本片中不可多得的亮点之一。
但是,本片的剧情则问题较多。很明显的可以看出来,编剧是通过每一张真实照片素材后猜想或真实发生的许多小故事,来进行相互串联起一整部前因后果的情节。
这样的操作,使得影片本身忽略了整体文本的连贯性。导致整体的节奏问题较大,且由于需要为照片串联而让步,导致几个主要人物在表达上显得不够充分,甚至缺乏逻辑。
Boix从德军手中保存照片底片,是本片最主要的故事主线。然而影片在交代具体实施过程和手法上,太过简单粗糙,且过程中没有遭到过太紧张的危机事件。这也导致了影片中间部分,除了展示了一些德军残暴的小范围个例以外,观众对主线剧情的紧张感是几乎没有的。
到了影片后半段,Boix以为自己的行为即将败露,于是主动挑衅德军。然后男主就大开主角光环,痛殴德军军官不仅不被就地正法,被关在毒气车里,也能轻松顺利的脱出,非常顺拐。
本来观众是抱着观影期待,以为结尾会有一场针尖麦芒,或是一段惊险刺激的脱出,结果都没有,就像是平庸故事的结尾那样,从一开始就容易猜到的那种结局,看完过后有一种卸了劲的感觉。
不过,影片最后部分,展现了Boix的原型人物在军事法庭上出庭指认,并放出了部分与电影情节中相呼应的原始照片。这一段看着还是很有感触的。但看完原型再回过头来想电影本身,就有一种,本来能做好,但没有做到位的感觉。
总得来说,电影《集中营里的摄影师》的整体表现还算中规中矩。虽然在故事的连贯性和逻辑上,显得有些不足。但在符号的建立,与影片色调的运用上,还是有可取之处的。喜欢二战题材电影或是真实历史事件改编电影的朋友们,还是值得一看。
电影《集中营里的摄影师》改编自真实故事,讲述了德国集中营中的西班牙摄影师冒着生命危险保留下德国人恶行的证据。 有一处让人觉得有瑕疵的点是,主人公在行为暴露即将被枪决时,德国人仓惶逃命,没有杀掉他。其实这里稍显刻意,如果德国人是弃车而逃,主人公存活下来更自然合理,枪都顶到脑门上了真不差按下扳机的时间。 总的来说电影优点不少。尤其是最后,西班牙共产党员们为了拖延时间而为德国人表演,与此同时所进行的任务以及被杀掉的西班牙人,这段的节奏非常出色。后来的剧情,则是各种各样的人出乎意料的团结,死守秘密,也从侧面反映了德国纳粹恶行的民愤。 其中有一个德国人角色算是比较少见有特点的。导演塑造了一个看起来不沾恶行,但实则内心高高在上的角色,其本质只是胆小怯懦,又自视甚高。
当你看过那部著名的《夜与雾》,读过了莱维的三部曲,读过了威赛尔的《夜》,再来看这部带有传记性的电影,无论它的剧情多么的寡淡,还是演员的演技将人物刻画的不是那样的到位,都不是问题。那样的一段历史不需要叙述太多,一款胶卷便可以说明了一切。
集中营里被保护留下的证据。
真实事件改编就值得推荐。
对比最后的真实照片,电影的还原度惊人。
电影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把集中营的残酷尽量真实地表现出来了,男主开始藏记录纳粹罪行的胶片以后一直为他紧张,集中营解放后大家纷纷把帮男主藏的胶片还给男主的时候我被感动到了,演员们很敬业,看得出来为了贴近原型减了很多体重
有关集中营的电影看过不少了,这部的视角还是非常新颖的。不过,围绕着男主的故事还是比较简单,基本就是被挑选出来、各种拍照、藏照片,最后逃生。故事讲述比较平淡,平铺直叙,起伏不大,人物命运与结果基本上不言自明。如果是从战后发现照片开始说起,让人来寻找拍摄者,留下一个比较大的悬念,最后才发现拍摄者依然幸存,这样的讲述方式可能会更好一些。
我会对虫子说话,然后把它们吃掉,这样就没人知道了。
电影本身比较平淡,但最后原图出现的时候,觉得起码还原得非常好
很真实!给英雄点赞!纳粹人渣都该死!
由真实事件遗留下来的老照片进行串联,完成度尚可,但叙事节奏欠佳。影片整体服化道比较考究,阶级符号的运用也很直白,可惜人物动机刻画方面,总是显得有些突兀和牵强。
其实说不清楚死了之后被挂到铁栏上的囚徒和战败后被扒光衣服吊死之后挂到铁栏上的德国军官哪个更接近人性。
你拍得是历史,不是照片。你扛的是生命之光,不是死亡影像。
勉强两分。这片的裸男真不少,体检也好、进毒气车也好、查营方也好,全弄一堆老爷们儿全裸,反倒是男主去营房开荤那场戏啥也没露,这女导演倒是坚持了个人口味,但全片看下来,这女导演根本就不会拍戏。片子最大的问题是仅仅聚焦在事上,对人物没有塑造,全片节奏几乎毫无变化,不是说你把一部电影从头到尾的气氛掐的死气沉沉就有严肃电影的逼格了,那叫没才华跟不动脑子。这集中营里采石场的那个大楼梯本来可以作为很好的视觉承载物,也是人们生存状态和集中营里全是男人的最好注解,但未得到合理利用。环境的营造也很差,集中营的地板和床铺都太簇新平整了,在我看过所有集中营电影里算最差的一类。偷藏底片保留证据这件事跟一个“夜与雾”的组织有关,不知和《夜与雾》有何关联。
很好的题材,没拍好。德国徕卡偷窥狂这个角色不错。胶片是毛特豪森的最大罪证,胶片不死。
我看的第二部西班牙电影,居然还是纳粹题材。看来西班牙人对纳粹的仇恨很深,眼中的纳粹都是心狠手辣、杀人不眨眼的恶魔,与法国的《沉静如海》之类完全不同,我更愿意相信西班牙人的这种看法。
拍得一般 胜在意义
当信息开始被篡改甚至被销毁,那个行为的主体一定是在隐藏自己的罪恶。
《看不见的客人》男主角演的。好多人真身上阵,勇气可嘉
最震撼的是全都是真的。为Mario的演技点赞
真实事件改编,片尾的历史照片在影片中中都有场景还原,太凶残了。